你最看不懂的市场终于放开了

印度不久前放宽了对中国公民的签证政策。

对很多跑国际业务的来说,“不能出差”的借口没了。签证放开了,但门槛还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很多年前,印度有个全球旅游推广计划,主题叫“Incredible India”。讲真,这个市场确实挺不可思议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人能把它说清楚。不是他们太复杂,而是我们的想法太天真。 

现在,是时候重新认识这片神奇的热土了。

重新认识印度市场

01 只推“性价比”,迟早被超车

印度不再只是低价市场。这个国家最富有的 10% 人口掌握了 77% 的财富,中高收入人群对高端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度远超你想象。 

印度私营医疗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私立医院纷纷砸重金升级影像、微创、植入设备,全球巨头早已布局。如果你仍盯着“性价比”做差异化,可能你在这个市场只能是昙花一现。

GE 医疗宣布在印度新建先进影像设备制造中心,服务 CT 和 MRI 等高端市场,正是看准了私立医院升级换代的需求。

国内的热景生物在 2025 年与印度本地医疗服务商达成合作,将其全系列 IVD 产品推广落地,切入医院精准诊断体系,证明中国企业并非只能打“低价牌”。

02 只卖“单品”,你已经掉队

印度慢病人群激增,但真正缺的不是产品,而是闭环系统。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人群增长迅猛,但治疗体系正在从“点”到“面”升级。从早筛、早诊、远程监测到随访管理,企业只有搭建服务生态才能真正黏住用户。 

印度的血糖仪市场以年均 16.5% 的速度增长,这背后不光是“卖设备”的生意,而是“切入慢病闭环”的入口逻辑。早筛早诊、长期居家监测、个性化治疗等细分领域都随着治疗手段一起在这个国家经历着跨越式的前进。 

印度本土生物制药公司 Biocon 做得更彻底:GLP-1 药物 + 线上问诊 + 数据追踪 + 远程管理,不仅卖药,更卖一整套患者服务闭环。 

03 不下沉,就等着错过

医疗市场的增长不再集中在一线。

印度计划五年新增三万张病床,近一半落在二三线市场。“Make in India”战略,PLI(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生产挂钩激励政策,正在加速推动本地化制造和支持市场下沉。 

还记得当年中国市场“县级医院 + 社区诊所”下沉战略带来的红利吗?现在类似的窗口正在印度重演,只不过节奏更快、需求更杂、政策更主动。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还只是“进口分销 + 一线售卖”,那很快就会被政策与税收机制“卡住咽喉”。 

印度医疗经销

04 还在找传统代理?“数字化”正悄然占位

过去靠代理敲门,现在一切都在靠数字化加速。 

印度本土平台 Entero 平台覆盖全国 8.6 万家药房、3500 家医院,连接供需两端,通过自有应用实现订单、库存、账期等一体化数字管理。 

数字渠道正改变着医疗行业的营销方式,而印度数字营销有自己的特色:多种本地语言投放是基础,WhatsApp 是标配,诊所医生才是真正的传播节点。依赖语音群发、短视频传播的“微影响力”扩散,能形成快速凝聚本地信任感的营销网络。 

数字系统不只是提高效率,更决定你能不能“被看见”。如果你还停留在传统代理模式,没有数字化工具支撑品牌建设和销售节奏,就只能在本地巨头和新兴平台的夹缝中求生存。 

05 只盯本地,就把格局做小了 

越来越多企业在印度设厂,不是为了卖到印度,而是借印度卖到世界。 

非洲、东欧、中东、南美——印度正在成为新兴市场的供应集散地。 

GE、西门子早已在这建厂、出货、研发一体化。Omron 也来了,专做血压仪和心电设备,直供全球。

印度,是市场入口,也是供应中枢。

你还在研究单一市场、原地踏步,别人已经通过印度规划出了更大的市场版图。

拓展印度市场

签证放开只是一个信号,不是一条捷径。 

这个市场门口越来越热闹,真正能留下来的,是懂路径、会适配、铺长线的人。 

谁能赢?不是进来最快的,是看得最深、走得更稳的。 

这不是一篇劝你“入场”的文章,而是提醒你:这个市场,值得重做功课。 

你需要的不是通用数据和泛泛趋势,而是“真正在当地跑过业务、踩过坑、听过医生说话、跟过代理吵架”的一手情报和当地人脉。 

这一点,恰好是我们的独家优势。 

VentureBlick 印度团队由印度本地医疗科技专家、临床顾问、市场准入顾问及渠道管理专业人士组成,长期支持海外创新在印度的落地。 

  • 本地市场验证:快速判断产品是否适合以及如何适应当地医疗场景与使用习惯 
  • 落地支持网络:涵盖准入、注册、经销、本地化制造和数字营销等服务 

进一步解读印度医疗政策、市场情报与落地路径。点击前往下载

落地印度医疗生态

关注“VB医疗出海”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出海支持。